语言

为什么原厂充电桩都是两个极端:要么“免费送”,要么“高价卖”,就是没有“平价卖”的?

发布时间:2025-09-28 00:00:00
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,充电桩早已不再是附属品,而是决定用户体验、用车便利与品牌忠诚度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,原厂充电桩似乎总是“非送即贵”——要么免费赠送,要么价格高昂,鲜见“平价出售”的情况。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,其实隐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生态、企业战略、成本结构与市场博弈的深层逻辑。


图片





车企送桩的战略红利





时间回溯至2014年,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出“买车送桩”策略,随后国产新能源车企纷纷跟进,这一做法迅速成为行业标配。表面上看,这是车企对用户的“慷慨回馈”,实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市场策略。

1. 市场教育的必要手段

在新能源车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时,用户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不高,续航焦虑、充电不便等问题尤为突出。车企赠送充电桩,不仅解决了用户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安装难题,也通过“免费”这一心理锚点降低了用户对新能源车的抵触感。此举如同“定心丸”,有效提升了新车的吸引力。

2. 成本可控,策略可行

尽管充电桩价格在早期居高不下,一台7kW交流桩的采购成本可达4000-6000元,安装费更可能破万,但车企凭借批量采购优势,可将单桩成本压至2000-3000元左右。相较于整车售价,这一成本占比微乎其微,却能显著提升销售转化率。

3. 构建闭环生态的起点

原厂充电桩往往与车辆系统深度绑定,通过专属APP进行管理。用户一旦使用原厂桩,便接入了车企的数字生态,车企可实时掌握充电行为、使用频率、电池健康等数据。这些数据不仅是后续产品迭代的重要参考,更是构建用户粘性、提升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工具。

微信图片_20250916135050_69_67.jpg





车企送桩福利为何退潮





随着时间推移,曾经大行其道的“送桩”策略逐渐式微。2020年起,特斯拉首先取消充电桩赠送,小鹏、极氪等品牌也相继跟进,传统车企如大众、奥迪等也逐步减少赠送比例。这一转变,反映出新能源行业竞争加剧、成本压力上升与市场成熟度提升的多重现实。

1. 利润空间被压缩,成本优化成刚需

新能源市场进入“价格战”阶段后,车企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。充电桩及其安装服务占整车售价的2%-3%,在利润空间本就有限的情况下,这一部分支出变得愈加敏感。尤其是当部分用户无法安装充电桩时,这部分成本实质上变成了“无效支出”。

2.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

据部分车企统计,30%-40%的随车赠送充电桩未能成功安装,原因包括用户无固定车位、小区电力容量不足、物业不配合等。这些“送而未装”的充电桩不仅造成企业资源浪费,也加剧了供应链压力。

3. 公共充电完善,私桩非刚需

随着国家政策推动与市场投入加大,公共充电桩覆盖率显著提升。国家发改委提出到2025年实现1200万台充电桩的目标,车桩比控制在2:1以内。以上海、重庆为代表的多个城市,已通过政策扶持大幅改善公共充电便利性,用户对私人充电桩的依赖逐渐减弱。

4. 政策导向与电价机制改变用户行为

2025年起,全国将全面实施“峰谷电价”政策,鼓励用户在低电价时段使用公共充电桩。这一政策导向进一步削弱了私人充电桩的经济优势。用户不再单纯追求“随车送桩”,而是更关注充电的便利性与成本控制。

图片





原厂充电桩高价之谜





当车企不再免费赠送充电桩后,消费者若想继续选择原厂产品,往往需要面对“高冷定价”。以特斯拉、蔚来、极氪等品牌为例,原厂充电桩价格普遍高出第三方产品一倍以上。这种定价策略,并非简单“割韭菜”,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。

1. 品牌溢价与用户心理绑定

原厂充电桩在消费者心中天然带有“高品质”“可靠性”的标签。尤其是在豪华品牌如奔驰、宝马中,原厂桩的价格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,这种溢价不仅来自于产品本身,更来自于对品牌信任与服务保障的购买预期。

2. 技术兼容与系统集成成本高

原厂充电桩往往与车辆系统深度集成,具备车辆识别、APP远程控制、数据同步等功能。这种“软硬一体”的设计需要车企投入大量研发成本,也意味着更高的技术门槛与系统维护成本。

3. 售后保障与质保联动的附加值

许多原厂充电桩与整车质保联动,一旦出现问题,用户可以直接联系4S店或官方客服,享受“一站式”服务。这种售后保障体系,也成为原厂桩定价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图片





原厂桩的生态闭环逻辑





从“送桩”到“高价卖桩”,再到“停止送桩”,这一系列变化背后,是车企对用户生态、数据闭环与品牌价值的长远布局。原厂充电桩已不再只是充电设备,而成为车企构建用户粘性、掌握用户数据、延伸服务链条的重要抓手。

1. 数据入口的战略价值

用户使用原厂充电桩时,其充电时间、频率、电量消耗、电池健康等数据都会被记录并上传至车企云端平台。这些数据对于优化电池管理系统、预测用户行为、制定营销策略等具有极高价值。

2. 服务延伸的起点

充电桩是用户与车企之间高频互动的触点之一。通过充电桩APP,车企可以推送车辆保养提醒、售后服务、会员权益、品牌活动等信息,实现从“卖车”到“服务用户全生命周期”的转变。

3. 品牌壁垒的构建

在新能源车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,原厂充电桩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工具。通过打造专属的充电体验和服务体系,车企可以强化品牌识别度,形成独特的用户心智。

4. 车网互动(V2G)与能源管理的未来布局

随着V2G(Vehicle to Grid)技术的发展,未来电动车不仅是能源消费者,也将成为能源网络中的“流动储能单元”。原厂充电桩作为连接车与电网的关键接口,将成为车企参与能源管理、参与电力交易的重要基础设施。

微信图片_20250916144230_79_67.jpg





三方充电品牌的创新力





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,三方充电品牌凭借灵活的产品策略、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广泛的服务网络,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与原厂充电桩相比,第三方品牌更注重多样化、开放性和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,也成为越来越多用户在充电设备选型时的重要参考。

1. 产品形态丰富,满足多元使用场景

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,三方品牌推出了涵盖壁挂式、立式、便携式等多种形态的充电桩产品,并结合家庭车库、公寓楼、办公场所、户外露营等多样使用环境,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。例如,便携式桩适用于临时外出充电,立式桩则更适合小区集中安装,满足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便利充电需求。

微信图片_20250916141355_76_67.jpg

2. 技术创新活跃,产品迭代迅速

相比于车企在充电桩技术上的相对保守,三方厂商在功能开发和系统优化方面更具前瞻性与主动性。诸如支持多平台APP远程控制、语音交互、智能识别、OTA在线升级、甚至与智能家居系统联动等创新功能,往往率先出现在三方产品中。

3. 政策适应能力强,标准兼容性突出

在国家推动充电接口统一与平台开放的政策背景下,三方品牌普遍表现出更高的适应性与开放态度。通过不断优化产品兼容性,支持多种车型与平台接入,三方充电桩在多品牌用户混用的社区、共享车位等场景中展现出更强的通用性,成为推动“车桩互通”的重要力量。





结语





原厂充电桩“非送即贵”的现象,不是偶然,而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生态、企业战略与用户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未来,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、技术标准的统一、用户认知的提升,原厂桩的定价策略或将更加灵活,价格也有可能趋于理性。

对于用户而言,选择充电桩应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考量:

①是否拥有固定车位或安装条件? 若条件不具备,可优先考虑公共充电网络。

②是否重视品牌服务与售后保障? 对于品牌忠诚度高的用户,原厂桩仍是优选。

③是否需要与车辆系统深度联动? 特别是智能控制、数据同步等功能,原厂桩更具优势。

④预算是否充足? 若预算有限,第三方品牌中也有不少高性价比产品可供选择。

无论选择原厂还是第三方充电桩,用户都应基于自身用车场景、长期需求与实际情况做出理性判断。